“在乌克兰前线,扛着枪冲锋的士兵,可能来自非洲草原,也可能来自东亚半岛——他们没有俄罗斯护照,但同样能穿俄军制服,甚至战后拿俄罗斯国籍。”这不是什么科幻小说的情节,而是今年夏天,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新法律后云南配资公司,正在变成现实的事。
俄乌冲突爆发至今,已经打了三年零五个月。这场被外界称为“21世纪最残酷地面战争”的冲突,双方伤亡数字就像滚雪球——乌克兰方面此前宣称俄军伤亡超50万,俄方则称乌军损失更甚;但无论哪方数据更接近真相,一个事实无法否认:高烈度的阵地战、绞肉机般的消耗战,让双方都陷入了兵力饥荒。
前线需要人填战壕,后方需要人守防线;进攻要突击队,占领了地盘要驻兵维持秩序。过去三年里,俄罗斯动员了“部分动员令”“预备役征召”“瓦格纳集团招募囚犯”等手段,乌克兰则不断提高征兵年龄上限、扩大女性服役范围,甚至闹出“街头抓壮丁”的新闻。可问题是,两国人口本就有限——俄罗斯总人口约1.44亿,乌克兰战前约4100万(不含克里米亚和顿巴斯),三年打下来,能上战场的适龄男性已经越筛越薄。
而在这节骨眼上,俄罗斯的新动作来了:当地时间7月7日,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律,明确允许无国籍人士和非俄罗斯公民加入俄罗斯武装部队,签订兵役合同服役。法律规定,这些外籍士兵将享有与俄罗斯公民相同的军事待遇,包括薪资、医疗保障和可能的战后福利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2年9月,俄乌冲突刚爆发半年,普京就签了一项法律,给签兵役合同的外国人“开绿灯”:不用提供居留许可,不用在俄罗斯连续住满5年,就能申请入籍。2024年1月,他又签署总统令,允许外籍合同兵直接获得俄罗斯国籍。而现在签署的新法律,更进一步——连“无国籍人士”都被纳入了招募范围。
换句话说,过去想当俄军,外国人得先满足“有国籍”“有居留”“住满5年”等条件;现在,只要你愿意扛枪上乌克兰前线,不管有没有护照、有没有在俄罗斯住过,都能签合同当兵,战后还能申请入籍。这政策松绑的力度,几乎等同于“用战场服役换俄罗斯国籍”的“直通车”。
“用打仗换国籍”听起来残酷,但对很多人来说,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机会。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,不少年轻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,就业机会稀缺,能找到一份“包吃包住、有稳定收入,还能拿发达国家国籍”的工作,吸引力可想而知。俄罗斯军队的合同兵工资不算低——2023年数据显示,普通合同兵月薪约20万卢布(约合1.6万元人民币),前线还有额外补贴,这对非洲青年来说,可能是老家好几年的收入。
更关键的是战后福利。根据2022年的法律,只要在俄军服役满一定年限(通常是合同期),就能跳过“居住5年”的门槛直接申请入籍。对想扎根俄罗斯的外国人来说,这相当于用两三年战场风险,换一张“欧洲大国门票”——俄罗斯的医疗、教育、社会福利,在独联体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眼里,依然有不小的吸引力。
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,是朝鲜。从去年10月开始,就有消息称朝鲜派出“志愿部队”支援俄军收复库尔斯克地区。但当时朝军是以“民间志愿者”身份参战,国际社会多少有些争议。
现在俄罗斯允许外国人加入俄军,未来朝鲜士兵完全可以通过“签俄军合同”的方式正式参战,既符合俄罗斯法律,又避免了“外国军队直接介入”的国际舆论压力——为朝军大规模助战“合法化”铺路。当然,允许外国人甚至无国籍人士参军,也不是没有隐患。首先是“忠诚度”问题——这些士兵到底是为了俄罗斯而战,还是为了国籍和工资?如果战场形势恶化,会不会出现“临阵脱逃”甚至倒戈?其次是文化融合难题——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宗教背景的士兵,如何与俄罗斯本土士兵协同作战?语言不通、习俗冲突,都可能影响战斗力。
不过在俄罗斯的算盘里,这些风险可能远小于“没人可用”的危机。毕竟,俄乌冲突打到第三年,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已经从“动员预备役”“征召囚犯”用到了“开放外籍兵”,说明前线对兵力的需求已经到了“饥不择食”的地步。
而从现实效果看,过去两年里,已经有数千名来自中亚、高加索甚至中东的外籍人员以“志愿者”身份加入俄军,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,尤其是巷战、巡逻任务等等,并不比本土士兵差。
不管怎样,俄乌冲突打到现在,俄罗斯本国可用的兵源也所剩无几了,而普京之所以敞开俄罗斯军营大门,也是无奈才出此下策的。因为他很明白,这场仗打到现在俄罗斯也筋疲力尽了,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,需要为俄罗斯军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,即便这些人不是俄罗斯人,也没有关系。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